5月21日,黄河交通学院黄河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研究院”)在东校区黄河文化馆四楼会议室举办研学基地申报工作座谈会。
黄河交通学院副校长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福,通识教育学院院长、研究院副院长温少挺,科学技术处副处长、研究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李永亮,黄河文化馆负责人及办公室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。
会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教科院执行院长张景祥、项目负责人孙江涛,黄河交通学院特聘教授、i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秘书长李丹,郑州市商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郭天江参加并指导。
会上,王元福就黄河文化馆建设成果作专题汇报,重点介绍了文化馆在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、数字化展陈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。随后,孙江涛详细讲解了《省级研学基地认定管理办法》实施细则,并就申报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专业解读。
在专家交流环节,张景祥强调,“建立‘校馆衔接'的研学机制,构建‘行走的课堂'育人模式,是落实‘五育并举’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。”孙江涛阐释了研学基地的功能定位,针对性地提出“四位一体”建设方案:一要立足场馆特色资源,以高端黄河论坛为引领,打造梯度化研学课程体系;二要精准对接省级重点教改课题,积极争取专项政策资金支持;三要深化校政馆合作,构建“大思政”实践育人共同体;四要深挖黄河文化时代价值,创新“文化传承+乡村振兴”主题研学模式。
王元福作总结讲话。他指出,此次座谈会为黄河文化馆转型升级锚定了战略方向。文化馆要以学校为主体,全力推进国家级研学基地申报工作,重点强化课程研发与场馆配套升级;同时深化区域协作,整合黄河文化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振兴元素,打造省级精品研学路线;更要发挥校地联动优势,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色教育体系。在文化传承方面,必须突破传统静态展示模式,通过互动研学课程让黄河文化生动融入中小学课堂;要深挖文化内涵,系统梳理与传统文化、时代需求的关联,赋予新的时代价值;关键是要建立“认知-实践-传承”的教育链条,在青少年心中厚植文化认同,为母亲河文化培育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。这不仅是黄河文化馆转型的突破口,更是服务国家战略、激活地域文化生命力的创新实践。